如何做好項目啟動階段的需求管理?
發布時間:2023/2/15 10:00:00
根據PMI的解釋,接單之后項目自然轉入啟動階段。在這個階段,隨著需求分析的深入,PM也開始在公司內部進行人員挑選和資源爭奪,著手組建自己的項目團隊。項目即將進入計劃階段。啟動階段PM的主要任務是率領總體架構設計師和系統分析員收集盡可能詳細的數據,確立盡可能詳細的需求,進一步確立詳細的項目范圍,預估資源,確立其他方案并獲得進入下一階段的批準。
在收集完數據之后,PM要和客戶開始明確項目的大小,成本,規格,期限等重要特征并將其寫入合同文本,同時準備內部的包括預算,衡量標準等文檔,建立項目的評估標準。接下來就是需求分析。由于專業的原因,我們這里僅討論軟件工程項目的需求分析(以下簡稱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主要參與人員有PM,總體架構設計師,系統分析員,熟悉業務流程的客戶。PM統領的團隊這時候還不是真正的開發團隊,我們叫做前期團隊。隨著需求分析的逐步深入,新的團隊成員不斷加入,啟動階段結束的時候正式的團隊將建立。對一個已經啟動的項目來說,需求分析直接決定了項目的成功與失敗。最初的需求體現在客戶的工作說明書或招標文件及附件上。這種需求一般比較含糊,無法體現客戶真正的需求。
前期團隊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客戶溝通并引導客戶進入正軌。有時候客戶會很不講道理或者思路僵化,就要求按照他的思維去定一些明顯錯誤的需求。這個時候團隊成員要耐心和客戶舉事實,談經驗,講道理,用圖形或模型等直觀的方式將需求描述出來,比如常見的數據流圖等。所以說,爭論再所難免,客戶有時候會吹胡子瞪眼睛拍桌子甚至會說"這個東西不要你們做了"之類的話。PM此時除了要親身參與需求分析綜合整理文檔之外,還要處理好團隊成員與客戶的關系,確保關系不會惡化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只要PM盡力約束團隊中的成員,這個度還是很容易控制的。
對快速開發和疊代開發來說,需求和實現往往是同步進行,開發速度快是一大優勢。對有相同或類似模式的小項目來說采用快速開發或疊代開發是很合算的做法,時下流行的極限編程就是針對這方面建立的思維模式。然而,大中型項目中有太多不一樣的需求和模塊。如果不是因為項目有差異,那么市場上就只有產品而沒有項目了。所以,大中型項目的需求要認真仔細的去做。我們要討論一個問題,究竟應該在需求分析和總體設計上花費多少時間?我們熟悉的瀑布開發模式基本上分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軟件開發,測試等幾個階段,然而究竟應該在前兩個階段上花多少時間卻沒有定論。實際項目操作的例子表明,分析設計的時間越長,需求設計做的越詳細,測試的時間就越短,返工率越低,風險也越小,成本越容易得到控制。
而需求分析和總體設計沒有做好就急忙上馬進行開發的項目在項目初期進展順利的時候問題不大,到了項目后期和測試階段一些潛伏期比較長但是破壞作用比較大的問題就會凸顯出來,造成返工,延長測試時間。所以與其把問題堆積到緊張的項目后期,不如把時間多花點到需求分析和總體設計上。基礎夯實了,金字塔就容易造了。 在日本公司打工的程序員們可能都知道,小日本的軟件規范非常厲害,他們花在需求分析和總體設計上的時間通常在40%到50%左右,遠遠超過國內軟件項目的實施,效果也要強的多。他們總體設計的規范甚至詳盡到某個過程該如何判斷,確立什么樣的條件,換言之就是把什么時候該如何寫(if...else)語句都幫程序員定好了。在這樣的軟件規范下,程序員更象是裝配流水線上的工人,對一個模塊或技術熟悉到一定程序就變成了完全的重復性勞動。
所以在日本和歐美經常會有程序員是低級工作一說,很多人不明就里,對國內程序員也照搬,對國內的程序員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在國內,只會照抄別人代碼,一點都不懂創新,凡事依靠別人,快下班就盯著表看的程序員是不少,這種人一般很難有什么前途。但是,優秀的不斷進取的程序員也很多。由于國內沒有象CMM這樣的軟件規范或者很少,所以這類優秀的程序員不少都是干著系統分析員甚至PM的活,拿著程序員的工資。這類程序員雖然在起步時會吃很多虧,而且是主動找虧吃,然而幾年之后與前一種程序員的社會地位會出現明顯的分化。當上進的程序員們作為PM進行商務談判的時候,前者還在各個公司里頻繁跳槽,跳來跳去都不滿意。有些扯開了,回到我們的話題。
日本的軟件規范與CMM有驚人的相似,其中至少有35%以上都是幾乎一模一樣的。最近經濟不景氣,東京倒閉了160家軟件公司,這個數字是今年6月份的,還在不斷增加。這些公司紛紛搶灘上海,招收技術人員。如果去這樣的公司應聘就要考慮清楚了,進去可以學到他們的規范和質量控制,可是要想從程序員成為系統分析員或PM,比登天還難。往往一個程序員進去干了好幾年,對自己的那一塊熟的不得了,而對隔壁同事所做的東西一竅不通。拒傳華為正在嘗試CMM4(華為印度研究所已經通過CMM4),對在華為工作的程序員們來說可謂福禍難料。
當然,已經作到PM或QA或者熱愛CODING的朋友例外。 需求分析本身也存在著時間分配的問題。第一遍需求分析花的時間會最長,分析員們在客戶的各個部門之間幾乎把腿都跑斷,把口水說干,就是為了確立一個初期的需求模型。所有的文檔將會提交給PM進行復審并簽字,不合格的打回重做。反饋表隨之將提交給客戶,第二遍第三遍等等等等接踵而來,與客戶反復討論和磋商,反復提交文檔和表格,目的只有一個,明確需求。當PM最終合并了所有文檔并確立需求之后,最終生成的需求文檔將提交給客戶的各部門負責人簽字。這些文檔將作為合同的附件添加,以便在將來項目變更或者碰到重大問題時和客戶扯皮的重要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客戶并非都是蠻不講理,但是說實話,頗有無奈,國內目前的項目大多數客戶為了不讓自己的錢白花,經常變著法子提需求。有時候,這種大項目在簽單時雙方都沒有絕對把握保證可以出成果,一旦在需求分析階段發現難以逾越的技術難關,就會放棄項目。典型的例子就是NMD洲際導彈防御系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搞星球大戰計劃,拖跨了蘇聯。大家對那段歷史有些含糊,很多人認為蘇聯人上了美國的當。其實并不完全如此,蘇聯人的情報機構無孔不入,并非那么容易上當受騙。實際上當時美國國防部已經開始著手NMD系統軟件的需求分析,前后耗資數億美圓,耗時兩年,僅僅是做需求分析,終于發現存在著在當時技術上無法達到的高度,隨后項目被放棄。
在項目啟動階段明確需求并簽字,無論最終情況如何,一份詳盡的書面文檔可以解決很多口頭承諾或概念模糊的文檔帶來的許多問題。 詳盡的需求分析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對一些雙方都很陌生或者從來無人嘗試的領域將是一個決定是否進行項目的判斷標準。